菩提微妙
福德庄严(题诸佛菩萨)
注1:菩萨:全称菩提萨埵,意为觉有情,即觉悟了的众生。菩萨虽未断尽烦恼、无明,但已发普度众生之菩提心。
注2:菩提:觉悟之意。
慈悲具足
智慧圆通(题诸佛菩萨)
密行妙戒
内证真如(题诸菩萨)
注1:密行:即微细护持戒行。亦即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等,悉能持守无缺。或谓菩萨示现声闻之身,持小乘之粗戒,而隐密本地之妙戒,故称密行。《净心戒观》云:“圣贤密行,内智外愚。”
注2:妙戒:殊胜之戒行。菩萨之大乘戒称妙戒,相对于小乘戒(粗戒)而言。
注3:内证:又作自内证,即自己内心所体悟证得之真理。内证系自己所独自证得者,故又称己证。《成实论》卷1云:“佛法可自证之,不可以己所证传与他人。”
注4:真如:佛教表示最高真理的概念,意即真实者。一般以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或真心、佛性为真如。
上求下化
少欲多闻(题诸菩萨、声闻)
注1:菩萨的觉悟有两层含义:自觉、觉他,即所谓“上求菩提,下化众生”。
注2:声闻:指通过闻听佛之言教,观四谛之理而得觉悟的人。经过修行可证四种果位,分别为:初果须陀洹(预流果) ;二果斯陀含(一来果);三果阿那含(不还果);四果阿罗汉(无学果)。
佛光清净
心月圆明(题诸佛菩萨)
注:心月:心的本性,完满具足,明朗清净,犹如满月。
身光妙好
心月圆明(题诸佛菩萨)
注:身光:从佛菩萨身体所发出来的光明,又称色光;与心光(智光)合称为二光。
法云祥瑞
慧日辉煌(题诸佛菩萨)
注1:法云:佛菩萨的智慧慈悲犹如大云,遍荫整个法界。
注2:慧日:以日光喻佛的智慧,普照众生。
因地起行愿
果门证智悲(题诸佛菩萨)
因地常行六度
果头不受一尘(题诸佛菩萨)
注1:因地:与果地对说,指修行佛道之阶位。可分二种:(1) 对佛果而言,等觉以下悉为因地;(2)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,地前菩萨悉为因地。
注2:六度:即六波罗蜜;指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德目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
注3:果头:又称果上;依修行而证得之位,称果地,此果地在因位之上,故称果上。
注4:《传灯录》卷17云:“若以要言之,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,万行门中不舍一法。”
成就无边功德
慈悲一切众生(题诸佛菩萨)
出一切音声说法
现无边色相度人(题诸佛菩萨)
弃恩求道发悲愿
留惑润生践大心(题诸菩萨)
注1:弃恩:舍弃父母的恩爱,出家修行。有偈曰:“流转三界中,恩爱不能断,弃恩入无为,真实报恩者。”
注2:悲愿:大悲愿力的略称,指佛、菩萨本着大慈悲心而起的济度众生的誓愿。
注3:留惑润生:大乘谓修菩萨行者,为便于度化众生,不求一生断尽烦恼,而留一分烦恼(主要为欲界男女贪爱),浸润业种,死后受生于人天之中,继续修菩萨行,以利益众生。据法相宗义,留惑润生,在初地菩萨至七地菩萨位。
注4:大心:大菩提心;求觉悟的伟大的心愿。
如来功德不思议
菩萨愿行难测量(题诸佛菩萨)
注:《华严经》卷2云:“如来功德不思议,众生见者烦恼灭。”
如来解脱不思议
菩萨修行难了知(题诸佛菩萨)
注:《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上》云:“修行菩萨善巧方便甚难了知。”
常行六度修真道
普为众生作福田(题诸佛菩萨)
注:《华严经》卷3云:“无量诸佛现世间,普为众生作福田。”
履践初心修正智
志求大道度群生(题诸菩萨)
甚深妙智不思议
无上大悲难了知(题诸佛菩萨)
成就无边功德海
了知一切众生心(集《华严经》句,题诸佛菩萨)
注1:《华严经》卷4云:“佛昔修行实方便,成就无边功德海。”
注2:《华严经》卷76云:“彼菩萨摩诃萨,通达一切菩萨行,了知一切众生心。”
众生未尽不成佛
苦海无边常作舟(题诸菩萨)
慈威定慧应机现
卵化湿胎随类生(题诸菩萨)
注1:《楞严经》卷6云:“或慈或威,或定或慧,救护众生,得大自在。”
注2:卵化湿胎:指四生,即众生依出生方式分为四类:卵生,化生,湿生,胎生。
注3:随类生:菩萨随一切众生之类而生,以度化之。
如来解脱是究竟
菩萨修行无尽穷(题诸佛菩萨)
妙法常施十方世界
大悲不舍一切众生(题诸佛菩萨)
注:《华严经》卷46云:“大悲不舍一切众生”。《大智度论》卷27云:“菩萨虽得诸法实相,而以大悲不舍一切众生。”
如来四智不离八识
菩萨一心具足万行(题诸佛菩萨)
注1:依唯识说,有漏的八识可转成无漏的四智。八识:心的八个主要的根本的功能,分别为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。四智:
[1]